帶狀皰疹疫苗必打!50歲以上與高風險族群的健康守護神

你知道嗎?台灣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會得帶狀皰疹(俗稱皮蛇),這不僅令人疼痛難忍,還可能帶來長期併發症,如皰疹後神經痛、失明甚至心血管疾病!隨著帶狀皰疹疫苗的問世以及推陳出新,讓我們能有效預防這種疾病。本文將列出帶狀皰疹十大必知醫學常識,也歡迎轉貼給更多需要的人唷~
1. 帶狀皰疹是什麼?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引發,水痘痊癒後病毒便會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內。當身體的免疫力低下時,這些病毒便會活化增殖而形成帶狀皰疹。
2. 帶狀皰疹的症狀,能提早發現嗎?
1.前驅症狀:在皮疹出現前數天
類感冒症狀:可能有倦怠、無力、痠痛、輕微發燒等症狀。
局部神經疼痛、發癢,皮疹可能尚未浮現。
對強光敏感,有畏光反應 (較少見)。
2.初期症狀:約持續數周
皮膚紅疹:常見於軀幹上,因為多沿著神經皮節單側生長,通常不會跨越身體的中線,引起皮膚疼痛、發癢,或者有刺痛感。
水泡聚集:皮疹會逐漸成為水泡聚集,新的水泡在3-5天內陸續形成,接著皮疹逐漸乾燥並結痂。
3.皮疹結痂後狀況:皮疹通常會在2-4週內痊癒,但可能出現 :
永久性皮膚變色。
疤痕。
3. 哪三大危險部位,特別容易留下併發症?
1. 臉部上1/3區域、鼻樑和鼻尖:這是三叉神經的第一分支「眼分支」,若病毒長在此區域,輕則出現結膜炎、角膜炎,嚴重者會有鞏膜炎、葡萄膜炎、視神經炎、青光眼、急性視網膜壞死,並留下視力受損的後遺症。
2. 耳朵附近:除了造成耳朵疼痛,偶爾也會出現顏面神經麻痺(嘴巴歪向一邊,眼睛閉不起來),或者有眩暈、耳鳴、甚至是聽力受損的情況。
3. 生殖器或是肛門周邊的:這是薦椎神經負責支配的皮節領域,若病毒長在此區域,神經系統很可能會失去對膀胱或是肛門的控制,進而影響排便、解尿的功能,造成嚴重便秘或永久性尿滯留。
4. 聽說皮蛇長一圈會死?要怎麼積極治療?
抗病毒藥物:出疹期間使用越早治療越有效,治療的黃金時期為症狀出現的72小時內。及早使用除了可以有效減少皮疹產生、縮短病程,更能減少皰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目前健保有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Acyclovir,但腸胃副作用較高、吸收率低、且一天要服用多次;故也可以考慮自費使用新一代的抗病毒藥物(Valacyclovir, Famiciclovir),不僅有更穩定的口服吸收率,也可以大幅縮短和減低皰疹後神經痛。
疼痛治療:各種長短效止痛藥的給予,包括NSAIDs、acetaminophen或的鴉片類止痛劑,可一定程度改善疼痛及不適感。
皮膚照顧:有水泡時:可搭配外用藥膏以防止細菌感染, 盡量不要把水泡弄破,保持患部清潔;若水泡破時:也可按塗抹藥膏並覆蓋紗布。帶狀皰疹病人仍可每天洗澡,患部以溫水沖洗,動作輕柔勿抓破水泡,洗澡後要換藥覆蓋紗布,減少衣物磨擦。
5. 十大常見併發症,哪個最恐怖?
疱疹後神經痛:最常見的併發症,發生機率高達18%,且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疼痛程度被形容為「比生小孩還痛」!風險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老年人可能遭受更持久、嚴重的疼痛。
精神症狀及憂鬱症:因長期嚴重疼痛而出現。
眼部病症:復發性角膜炎、虹膜炎及神經營養性角膜病變等,少數嚴重者恐失明。
聽力受損:感染第八對腦神經,甚至可能造成耳聾
心血管病變:罹患過帶狀疱疹者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長期風險高出30%,且風險升高時間可能長達12年之久
中風:曾經發作過帶狀疱疹的人,罹患中風的機會比沒有發作的人提高約40%
橫貫性脊髓炎 感染脊椎神經節,造成雙下肢無力,感覺喪失。
無菌性腦膜炎 感染第五對腦神經引起頭痛、頸部僵硬
貝爾氏麻痺( Bell's palsy ):引發單側面部神經麻痺
膝狀神經節症候群( Ramsay Hunt syndrome):引起耳痛、耳朵及周圍皮膚水泡及患側顏面神經麻痺。
6. 聽說有最新款疫苗,那打過舊的還需要打嗎?
目前有兩種主要疫苗對抗帶狀皰疹:
舊款伏帶疹疫苗 (Zostavax):為活性減毒疫苗,僅適用50歲以上,保護力30-40%。預計將於2025年退出台灣市場,也已經在世界各國指引逐漸不被推薦。
新款欣剋疹疫苗 (Shingrix®):非活性基因重組疫苗,適用範圍更廣,18歲以上即可施打,且保護力高達97%。根據最新研究指出,保護力可以長達11年。
因為舊款疫苗保護力較差,建議打過的族群,間隔八周後仍可重新接種新款欣剋疹疫苗。
7. 哪些人適合接種?
帶狀皰疹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最好投資,以下族群建議優先施打:
50歲以上成人:帶狀疱疹的發生率在50歲以上急遽上升。[1]
曾罹患帶狀疱疹者:得過帶狀疱疹仍可能復發,且復發率甚至比初次發作的機率還要高。
COVID-19確診者:得過Covid-19的年長民眾會比一般人增加15%~21%的罹患帶狀疱疹機率。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壓力大者:高程度的心理壓力、不規律的生活作息、有睡眠障礙者,罹患帶狀疱疹風險恐增加[8],[9]。
慢性病患者:三高、糖尿病患、心血管疾病、氣喘、慢性腎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等的帶狀疱疹風險也比一般人高
免疫不全者:骨髓和器官移植者、愛滋病、惡性腫瘤族群本身免疫力即較低,且部分人還會服用免疫製劑藥物,罹患帶狀疱疹機率更高。
8. 得過皮蛇後可以打嗎?
是的,曾經罹患過帶狀皰疹的人仍建議接種帶狀皰疹疫苗。但不建議在急性發作期施打,應至少在帶狀皰疹發作後6-12個月 再接種疫苗。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則可在帶狀皰疹發作後 3個月 開始接種欣剋疹疫苗(Shingrix®)。
帶狀皰疹再次發作的情況較少見,終生再發率約1%-5%。然而,免疫功能低下者再次發作的風險更高。
9. 有哪些接種欣剋疹的注意事項呢?
接種時程共包含兩劑,第二劑於第一劑施打2-6個月後施打。
免疫不全者,第二劑可於第一劑施打1-2個月後施打。
如果6個月後忘記,請在最短的時間內接種第二劑。
可能不良反應:注射部位癢痛、不適,輕微發燒、疲勞感屬正常反應,通常數天內消失。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再次強調,也不建議在急性發作期施打。
10. 平時要怎麼預防帶狀皰疹呢?
規律作息: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如攝取均衡營養、規律運動、睡眠充足、減少壓力等,可以提高免疫力,降低各種傳染病風險。
補充助於免疫力營養素: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C、鋅離子皆可適當補充。增加維生素C的攝取,與降低帶狀疱疹風險間有所關聯;60歲以上者若能適量攝取鐵質,也可能降低風險。水果中如奇異果、柑橘類或蔬菜中的青花菜、甜椒皆蘊含豐富的維生素C;堅果類則是獲取鋅和鐵的良好來源。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若吸收不良也可考慮補充品。
維持良好衛生習慣:病毒可經由皮膚直接接觸、飛沫或空氣進行傳染,直接接觸皮疹水泡中的液體或吸入來自水泡的病毒顆粒都可能感染病毒。勤洗手、避免接觸已感染病毒的物品以及避免碰觸或搔抓紅疹處,都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
接種疫苗:預防勝於治療!雖然帶狀皰疹疫苗目前需自費,但它是一種經濟效益值極高的健康投資,可以大幅減少因帶狀皰疹引發的劇烈疼痛,同時減少併發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