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Layout

淺談糖尿病疲勞症候群

院長 /  張軒睿Chang Hsuan-Jui

疲勞是糖尿病患經常遇到的症狀,可能是剛發病時就會出現,或者在控制一段時間後才產生,即使在血糖達到控制之後,疲勞也可能持續存在。在第1型糖尿病或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疲勞的盛行率都很高。有許多臨床研究在探討疲勞與發炎、身體質量指數、胰島素治療和憂鬱症的關聯性。疲勞與高血糖和血糖變異性之間的相關性也越來越被重視。無論原因或關聯性如何,這些臨床情況都可以歸類為「糖尿病疲勞症候群」。

 

疲勞被定義為身體和/或心理的耗竭感,可能是由於壓力、藥物、過勞,或心理和身體的疾病所引起的。容易疲勞意味著在正常情況下,不應該引起這種疲憊的工作或壓力下,發生身體或心理的疲憊感。疲勞不僅會傷害身體和心理功能,也會降低生活品質。因此,有疲勞症狀的人應接受有進一步的檢查。

       

       關於糖尿病患容易疲勞的病生理機轉,可分為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在生理方面,糖尿病患者中,胰島素的相對缺乏可能將能量從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脂肪。一旦糖原儲存被耗盡,ADP磷酸化速率下降,ATP重新合成也變慢,此過程可能解釋了糖尿病中疲勞的成因。

       另一部分還有強烈的心理成分。無法有效地自我管理血糖可能導致疲勞感,這反過來也可能造成血糖管理的無力感。因此,容易疲勞和糖尿病困擾之間存在雙向關係,彼此相互助長,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終導致糖尿病疲勞症後群。

糖尿病疲勞症候群是一種多因素的狀態,不應僅僅從以血糖控制為中心來評估。處理糖尿病疲勞症候群的完整策略,應同時評估生物醫學和心理社會等因素。除了完整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外,也要評估與生活方式和飲食有關的因素,包括巨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電解質、睡眠和運動的情形。

在評估糖尿病併發症的同時,應進行血糖控制,並詳細了解用藥歷史,以排除其他可能造成疲勞的用藥等。若透過進食食物可改善疲勞可能表示有低血糖,而清晨頭痛或疲勞可能是夜間低血糖發生。

       對於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現疲勞,伴隨著膚色蒼白和減少糖尿病藥物需求,應檢查腎病變和甲狀腺功能低下。若出現疲勞伴有呼吸喘和無法運動的情況,應進一步檢查心臟衰竭。近端肌肉症狀可檢測維生素D缺乏、骨軟化症和庫欣氏綜合症,各方面的神經症狀則需篩檢糖尿病神經病變。以骨骼症狀為主的疲勞需排除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骨軟化症或骨質疏鬆等診斷。

       有週期性的疲勞可能為電解質不平衡或經前症候群;伴有性慾減退或其他性功能障礙的疲勞可能有性腺功能低下,包括停經。下表呈現了糖尿病個案疲勞常見因素的統整。

 


表、糖尿病個案疲勞常見因素

非內分泌相關原因 內分泌相關原因
生活型態相關 血糖相關
缺乏運動/體能活動 糖化血色素過高
睡眠品質不佳 空腹血糖正常但飯後血糖過高
過度攝取酒精/咖啡因 反覆發生低血糖
物質濫用 血糖變異度過高
藥物戒斷 糖尿病併發症相關
飲食相關 腎病變
攝取過多熱量 心衰竭
蛋白質缺乏 肌肉病變
飢餓型生酮 神經病變
醫學相關 伴隨其他內分泌疾病
貧血 甲狀腺低下
電解質失調 庫欣氏症候群
性腺功能低下症
艾迪森氏病
醫源性
長期使用類固醇
降血脂藥(Statins)
利尿劑
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s)

疲勞是糖尿病患經常遇到的症狀,可能是剛發病時就會出現,或者在控制一段時間後才產生,即使在血糖達到控制之後,疲勞也可能持續存在。在第1型糖尿病或第2型糖尿病患者中,疲勞的盛行率都很高。有許多臨床研究在探討疲勞與發炎、身體質量指數、胰島素治療和憂鬱症的關聯性。疲勞與高血糖和血糖變異性之間的相關性也越來越被重視。無論原因或關聯性如何,這些臨床情況都可以歸類為「糖尿病疲勞症候群」。

重要的。減少低血糖風險和血糖變異性,也能提高細胞能量運用,並維持良好肌肉骨骼功能。在生活型態調整部分,包含健康飲食、運動計劃、壓力控制和良好的睡眠模式等,都有助於緩解由不健康生活習慣引起的疲勞。

在心理方面,可以通過有效管理糖尿病困擾來降低。糖尿病困擾是由於患者無法應對患有糖尿病的生活需求而引起的。因此,最好的管理方法可由四個方面著手:增強自我認知、提升應對技巧、減少變化之不適和運用外部支持。特別是應對技巧,不僅能改善糖尿病困擾,也能降低疲勞感。

綜上所論,糖尿病疲勞症候群是個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狀況,臨床醫師須詳細評估並給予適當的介入,以期能提高所有糖尿病個案的照護品質。       首先,維持有效而安全的血糖控制,是處理糖尿病疲勞症候群最基本也最

Share by: